新闻热线:0554-8685531 / 0554-8629907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公示公告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 > 正文

坚持高质量发展 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李博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21-08-19 阅读次数:

01.png

   8月18日,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赶制订单。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宝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联想(全球)最大的PC研发和制造基地,全球每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来自联宝科技。 本报记者 李博 本报通讯员 吴小黎 摄

  汇聚新兴动能 做强实体经济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支撑着池州市以15.8%的生产总值增幅居上半年全省各市之首:上半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增幅超出全省增幅5.3个百分点。该市半导体产业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电子元器件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制造和铝基材料等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上半年该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3户,位于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已经聚集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广泛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7位,主要指标全国居前、中部领先,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强产业助企业,夯实发展根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

  合肥经开区作为全省工业经济强区,制造业持续集聚、加快升级。 “围绕园区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用工业互联网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该区负责人介绍,已经建成7座省级智能工厂、20个数字化车间,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先进智能全自动化工厂,努力迈向“关灯无人”生产模式,利用更加坚实的大数据算力支撑实现高水平智能化制造,加快推进家电、机械制造等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跃迁,以智能制造提升产能释放效率,提高质量效益。今年上半年,合肥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比全省高近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4%。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是当前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重要任务。我省明确提出,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促进产业链加快向中高端跃升,全面提升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今年以来,我省聚焦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加快吸引配套产业集聚,协同构建龙头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强化政策精准支持的闭环机制,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支撑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省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2%,占工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根本在于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面对当前经济恢复中较为复杂的经济环境,我省坚持精准帮扶企业,着力纾困解难,持续托举市场主体。连续第9年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套餐”,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持续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通过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上半年新发放专项借款2416亿元,为12.2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支持。全省工业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上半年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同比下降,利润率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3元、同比下降0.65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76元、下降0.39元,连续5个月下降。

  强产业、助企业,促进经济运行韧性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上半年,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18.9%,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2%。全省制造业采购指数连续16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向好,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动力持续增强。

  扩内需畅循环,打造战略链接

  在今年电力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淮河能源集团首次开辟“蒙(内蒙古)煤入皖”直达运输通道,将该集团位于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矿井生产的煤炭直接送至两淮煤电基地,既有力保障省内电煤供应,又首次实现内蒙古煤炭通过铁路直运长距离调运至我省,为畅通煤炭供需体系的国内大循环进行了有效探索。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我省明确提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实现更大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强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1.1亿元,同比增长27.4%,总量居全国第7位,充分显示出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省份,正在持续有力地释放市场需求增长空间。

  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省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消费市场呈现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农村消费梯次升级之势。新兴消费持续强劲增长,上半年实现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411亿元,同比增长34%。体现消费升级趋势的商品销售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468.6%,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增长62.6%。服务消费加速回暖,上半年餐饮行业收入同比增长62.1%。农村消费加速升温,上半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7.6%,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

  投资在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省坚持以高质量投资集聚创新动能,加快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动能投资。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6.1%,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增幅居长三角省份第2位。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5%、32.4%。民生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步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卫生投资增长84.2%,教育投资增长17.9%。

  外需在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中发挥着较强拉动作用。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制造能力优势,依托具有较强实力的制造体系优势,跟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扩容和优化出口产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吸引产业链布局,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上半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05.7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增幅居长三角地区第1位。

  依托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统筹传统消费提升和新型消费培育,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我省正在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勇改革强活力,汇聚发展优势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的重点领域之一。今年以来,滁州市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积极落实改革新部署,压减审批事项,豁免32大类80小类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同时,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至实际的15个工作日,缩短审批时限达到75%。同时,为在该市投资建设的10余个重大项目和企业提供项目环评“一对一”定制化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

  我省明确提出,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以来,我省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省级政府建设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标准地”制度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开,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改革勇于突破、锐意攻坚,有力激发市场活力,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8%,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四上”企业1666户,创近4年同期最好水平。

  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功能,以下放省级管理权限为核心,加大省市各级“全链条”赋权力度,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自主决策、制度创新、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活力。上半年,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059家,签约入驻项目658个,协议引资额4176.4亿元。自贸试验区作为我省最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示范效应持续显现,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快复制推广,持续扩大改革示范和制度创新的外溢效应。

  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我省正在持续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记者 胡旭)

 

02.png

蚌埠鸿程光电有限公司工人在组装智能显示面板。 记者 程兆 摄

  简化审批,经营更加便利

  8月12日,在桐城市海峰路,“90后”王婷婷的小吃店开张了。不大的店面里摆放着几张崭新的桌椅,收银台后的墙上贴着不久前刚刚办下来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我以前没开过店,听说开店前要办各种各样的证件,于是没等店里完全装修好,我就赶紧去市政务服务大厅咨询了一番。 ”王婷婷说,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登录安徽省政务服务网,进行信息填录、实名认证、电子签名等,10分钟左右就完成了营业执照登记。 “接着我又提交了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工作人员到店里来进行核查,前后不到3天,第二张开店必备的证件也办好了。不仅方便,效率也很高! ”

  正如王婷婷所经历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审批流程不断缩短,入市门槛不断降低。“在牵头完成‘一站式’服务窗口的物理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我们已实现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设立登记、免费刻制印章、申领发票、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开户、银行预约开户‘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桐城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青说,目前,正在推进企业登记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数据整理归集,预计年底完成。届时将实现企业档案 “一档管理”,融入对接全省企业电子档案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共享共用。

  为破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准入不能营”难题,我省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目前53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正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于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审批;取消审批的事项,改为备案;对暂时不能取消的审批简化审批流程,实行事中事后监管并实行告知承诺;对重要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准入服务,减少并优化审批环节。据了解,中央层面取消审批事项已从13项扩大到18项,告知承诺事项从60项扩大到114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便利,我省还启动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目前在滁州、铜陵市探索开展“企业注销+行政许可注销”联动办理改革试点,不断提升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的便利度和获得感。(记者 彭园园 通讯员 齐传俊)

03.png

 8月4日,马鞍山经开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在检验新下线的锂电池电芯产品。特约摄影 王文生 通讯员 方文天 摄

  审慎监管,市场更具活力

  在保健食品行业,小到一个产品标签,都有规范标准。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安徽华人健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维生素D软胶囊,就因标签不符合国标规范而面临处罚。

  “虽然产品标签有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未造成实际危害。我们最终要求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改正,不予处罚。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执法支队大队长王劲说。

  给市场监管做 “减法”,才能给市场信心做“加法”。 “许多企业因设立时间短、法律意识淡薄和合规经营能力偏弱等原因,稍有不慎,就触碰了市场监管红线,这就需要我们包容审慎监管,讲究执法‘精准度’。 ”王劲说,对涉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的一般违法行为,只要不触碰安全底线,则进行适度、有效监管;对涉及市场监管红线的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等领域的严重违法行为,则要依法审慎、从重处罚。

  按照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我省去年出台《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市场主体首次、轻微且没有造成明显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对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53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免罚规定,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宽容制度环境,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省各地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监管执法行为中更注重凸显包容性和人性化。前不久,滁州市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滁州琅琊大道某服装经营户营业执照名称与牌匾内容不符。执法人员对被举报经营户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商户的牌匾名称不符合《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给消费者造成了误解。执法人员边执法边普法,对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免予其他处罚。亳州市谯城区针对当地主导产业花茶产业出台《花茶及保健食品产业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涉及花茶及保健食品产业市场的33项市场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免罚规定,营造更加宽松的经营发展环境。(记者 彭园园)

04.png

    近日,郎溪县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工业园内的宣城市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电梯零部件。记者 范柏文 摄

  优化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铜墙铁壁”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在马鞍山市的马钢智园炼铁智控中心,大屏幕上,生产环节都可以在此实时监测和远程管控。“智控中心使生产管控更加智能,避免资源浪费。各生产线的控制台集中在这里,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对标找差、信息共享、横向协作,提升操作技能,数据还通过系统与手机相连,随时随地可以查看。 ”该中心项目技术负责同志表示。

  当前,马鞍山市聚焦培育打造“1+3+N”产业集群(基地),做优钢铁相关产业集群,推进雨山区智能装备、马鞍山经开区轨道交通装备、博望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引进产业链核心企业。同时,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以“正向激励+反向推动”提速新旧动能转换。

  8月2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连续第3年入围。其中,海螺集团以379.2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榜单315位,比上年提升52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以303.0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407位,比上年增长24.82亿美元,前进49位。

  如今在铜陵有色生产车间,“火海夺铜”的场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智慧化。在铜陵有色铜冠铜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实时监测产品的各项指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公司已先后投入上亿元,自主研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铜产业是铜陵最有特色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铜陵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铜产业,加快涉铜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全力推进涉铜产业迈向中高端。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技术改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制造能力和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在补链强链延链中做大做强。 ”省经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要抢抓技术变革机遇,引导企业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释放固链强链活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疫情发生以来的总体情况看,注重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很多还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聚焦制造业提质升级,我省提出,将促进以“铜墙铁壁”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升级、数字转型、绿色制造、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品质提升等重大工程,推进家电、汽车等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推进“零土地”技改审批改革,创新推广“技术改造贷”。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1%。

  以“芯屏器合”为标识,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8月9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公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通知,全国4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纳入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其中,阜阳界首高新区铝基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顺利入选。

  “该创新型产业集群集中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竞争力的铝基产业组织形态。近年来界首市高度重视铝基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以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金兰金盈铝业有限公司、安徽枫慧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凤杰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链、创新链,使我市的铝基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我们将高质量推进集群的发展,争创和打造一个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界首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制定推动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按照“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基地—产业集群”思路,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推进更多大项目,让更多创新驱动的上下游企业能够在安徽形成产业集群。 1月至5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7.4%、30.4%。 1月至6月,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2.45亿元、284.67亿元,同比增长158.5%、89.29%,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全省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7月31日,在六安市汤米豪客科创产业园项目现场,加快打造创新平台暨2021年全省第七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在这里举行。此次集中开工227个项目,总投资1064.1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98.2亿元。项目总投资居前3位的分别为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今年以来,我省高位协调推动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取得重大进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 “2021年工业强基任务表”,发布强基任务7类74项;“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已有6个项目进入量产阶段。近期,省政府连续召开研究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提出抓产业发展的鲜明路径和举措。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省将深入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做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文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大智移云”为引导,加快数字产业抢滩布局

  在合肥高新区美亚光电刚刚投产的智能工厂,经过装配流水线的自动化组装,一台崭新的智能色选机“走下”流水线,用时20分钟,较之前的生产效率提升40%。去年以来,美亚光电多次“上云”营销,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不间断、不接触的远程智能服务。服务“上云”与智能制造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美亚光电不仅在国内市场拓展上收获颇丰,在海外市场更是表现亮眼。“我们去年海外市场恢复较快,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市场实现了销售大幅增长。 ”美亚光电品牌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数字化商业的飞速发展,供应链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前不久,中国声谷入驻企业、总部位于合肥的华云数据在北京宣布品牌战略升级,升级发布“信创云基座”。据悉,华云数据“信创云基座”已成功入围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发布的“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名单,成为工信部权威认证的通用信创云解决方案。

  中国声谷近年来坚持“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两大主业并进,已初步构建“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以及覆盖整机、CPU、存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信创各领域的国产计算机产业链,形成新兴产业引领、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主导、软件信息服务业驱动、自主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省提出,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牵引发展新经济,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推进“5G+工业互联网”,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

  “我省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城市大脑’建设,培育和认定一批大数据企业,支持线上经济‘枢纽型’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郑莉)

 

05.png

  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8月17日,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实验人员手持移液枪,正在对冻存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进行复苏。

  hiPSC,是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可分化成人体的所有细胞、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再生、修复和疾病治疗。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盛溯源”就是一家专注于hiPSC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高科技企业。“合肥高新区非常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在企业创业初期,高新区为我们提供了场地支持,并帮助我们搭建多能干细胞研发平台。后来,随着研发人才的不断加入,我们还享受到了高新区紧缺人才引进政策支持。 ”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企业掌握了hiPSC的制备及将其分化为多种人体功能细胞的技术,致力于打造干细胞全产业链产品和服务,努力让神经退行性疾病、骨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的治愈在未来成为可能。

  生命健康产业是我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先后获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安徽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市健康医疗小镇。

  “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面向行业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开展精准招商。仅2020年一年,生物医药产业就先后洽谈引进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土地供给,截至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陆续开工项目18个,总投资130余亿元;加快构建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已建成各类创新平台5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国际合作平台4个。 ”合肥高新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说。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拥有以安科生物、智飞龙科马等为代表的生物药企业集群;以立方制药、兆科药业等为代表的化学药企业集群;以欧普康视、美亚光电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集群;以威尔曼制药、康春堂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企业集群;以离子医学中心、中盛溯源等为代表的精准医疗企业集群,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韧性增强了,产业规模也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合肥高新区大健康产业集聚企业300余家,产销规模超550亿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1月至6月,合肥高新区大健康产业产值约141亿元,增速达100.1%。(田婷)

  推进重大项目 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7月,位于庐江县庐城镇的引江济淮工程罗埠大桥钢管拱成功合龙。自2019年开工以来,施工单位在工期紧、任务重、环境复杂的困难条件下,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迎难而上,克服疫情、击退洪水,顺利完成了既定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了合龙任务。

  推进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是优化经济结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今年1月至6月,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纳入投资计划的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410.8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63.5%;纳入投资计划的计划开工项目开工1770个,为年度计划的60.8%,重点项目计划内完成投资和开工率均实现“双过半”目标。

  项目建设之“快”,离不开各地各部门推动效率之“高”。今年以来,我省通过计划带动、开工发动、调度推动、多方联动等“四个动”措施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印发实施了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储备计划、省级调度计划和重大前期工作计划,带动全省重点项目接续实施、滚动建设;组织开展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今年前6批集中开工项目1421个,总投资6905.7亿元,为稳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除了“快”以外,项目“优”也是我省今年重大项目的又一特点。在项目计划编制上,我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补短板强弱项等编制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根据《安徽省2021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48万亿元,项目类别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生态环保等。

  比如围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突出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紧扣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投资力度,共安排项目3473个、年度计划投资4627.9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477个、增长12.59%。

  今年上半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660.6亿元,增长22.3%;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514个、同比增长21.9%……省外投资数据,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我省始终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一时间,项目、资本、人才等高端资源集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抢抓重大机遇引项目。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沪苏浙来皖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2.5%,占全省比重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十大新兴产业专班招商推进机制建立实施,绘制产业链图,编制龙头企业目录,省领导推进的开工、签约和在谈项目累计732个。

  强化平台思维,优化产业生态,借助资本力量,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平台搭建上,我省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天下徽商”圆桌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等重量级展会,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专业化、集群化、产业链招商;在产业生态优化方面,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产业生态;在借助资本力量方面,我省启动实施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新增境内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成功发行企业债券6只、规模48.5亿元,实现直接融资3457.7亿元、增长39.1%。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实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聚焦打造“三地一区”,紧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谋深谋实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王弘毅)




版权所有:凤台新闻网 主办:中共凤台县委宣传部 承办:凤台县融媒体中心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政新办备06012号

淮南市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举报电话:0554-66465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0

皖公网安备34042102000108号

皖ICP备05016405号-3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Top